趣站 > 杂谈 > 正文

​“被315点名的企业瑟瑟发抖,胖东来却人满为患?”

2025-06-19 21:02 来源:网络 点击:72

“被315点名的企业瑟瑟发抖,胖东来却人满为患?”

2025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如期而至,食品安全、虚假宣传等乱象再次引发全民热议。然而,晚会落幕次日,一则“胖东来超市被挤爆”的消息却冲上热搜——消费者用脚投票,涌入这家曾被卷入“红内裤掉色风波”的超市疯狂购物,甚至催生“代购团”跨省扫货。为何一家地方超市能在舆论危机中逆势崛起?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争议,如何成为检验企业诚信的试金石?今天,我们深挖事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行业启示。

2025年2月,网友“两个小段”发布视频称,从胖东来购买的红色内裤掉色引发过敏,质疑商品质量。胖东来迅速反应:下架商品、成立专项调查组,并向公众承诺透明处理。2月14日,官方发布53页调查报告,确认内裤经三家机构检测为合格产品,但承认客诉处理不当,对涉事员工免职、降级,并奖励顾客500元投诉奖,同时宣布对“损害名誉权”行为追责不低于100万元。

3月14日,“两个小段”发布声明,否认自己是“职业打假人”,并控诉遭遇网络暴力,称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胖东来则进一步宣布征集专业维权团队,设立50万元奖励机制打击侵权行为。至此,事件从产品质量争议演变为一场关于企业维权与消费者表达边界的公共讨论。

“红内裤事件”从下架商品到公布报告仅用10天,胖东来以“自曝家丑”的姿态展现担当。即便检测结果证明产品合格,仍主动承认管理疏漏,处罚22名员工,甚至追究高层连带责任。这种“刀刃向内”的勇气,迅速赢得公众谅解。

给投诉者发放500元投诉奖、承担医疗费用,体现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同时高调追责100万元,捍卫品牌声誉。这一“软硬兼施”的策略,既避免被贴上“店大欺客”标签,又震慑恶意攻击。

红内裤事件后,胖东来启动全品类质量复查,并公开征集维权团队,将危机转化为完善风控机制的契机。更关键的是,其长期积累的“诚信人设”——如自建中央厨房、公开后厨、严控食材检测等举措,让消费者相信“偶然失误”不代表系统性风险。

面对当事人后续的“喊冤”,胖东来未选择舆论战,而是通过法律途径冷静应对,避免情绪化交锋。这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反而让公众聚焦企业整改诚意。

一、315晚会后的“胖东来现象”:为何越骂越火?

315晚会曝光“鸡骨泥淀粉肠”“槽头肉扣肉”等触目惊心的案例,消费者陷入“吃什么都不安全”的焦虑。胖东来却以“高效品控”成为避风港:煎炸油每日更换、生鲜全程检测、员工高薪保障服务品质……这些本应是行业标配的操作,在对比中成了天花板价值。

消费者涌入胖东来,不仅是购买商品,更是用消费投票表达对“良心企业”的支持。社交媒体上,“嫁到许昌逛胖东来”“代购胖东来成新职业”等话题,折射出公众对商业诚信的强烈渴求。

胖东来的火爆带动许昌旅游经济,甚至被戏称为“6A级景区”。其模式证明:坚守商业本质的企业,不仅能盈利,更能成为城市名片与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二、行业启示:胖东来“教”会我们什么?

胖东来年均利润超8亿元,印证了“好人赚钱”的商业逻辑。与其在营销话术上内卷,不如将资源投向品质管控与员工福利,构建真正的竞争壁垒。胖东来日常积累的诚信资本,决定了危机时公众的宽容度。胖东来常年坚持“无理由退换货”“售后跟踪”,使其在风波中拥有更高的信用额度。胖东来对100万元追责的坚持,与其说是维权,不如说是向行业传递信号:企业应勇于用法律武器抵制恶意诋毁,维护健康的商业环境。

三、争议与反思:胖东来模式能否复制?

胖东来员工月薪超9000元、年休假135天,这种“反内卷”福利依赖高毛利支撑。若盲目扩张,可能面临成本失控风险。公众将胖东来神化为“最美企业”,反而可能掩盖其改进空间。企业需警惕“捧杀”,保持自我革新的清醒。胖东来的成功,反衬出直播带货低价乱象、传统商超服务缺失等行业痛点。若企业继续沉迷“赚快钱”,失去的不仅是顾客,更是生存根基。

胖东来的火,烧出了中国商业的一道光。315晚会年年打假,胖东来却用一场风波证明:消费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危机公关技巧赢得,而是日复一日用真品质、真服务浇灌的结果。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学胖东来”,当消费者学会用脚投票支持良心商家,中国商业才能真正走出“互害模式”,走向“共赢未来”。

互动话题:

#你愿意为胖东来的“高价诚信”买单吗?#

#胖东来模式能拯救你的消费焦虑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