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站 > 杂谈 > 正文

​“女神探”聂海芬:叔侄含冤十年,她为何未被追责?

2025-06-19 20:53 来源:网络 点击:196

“女神探”聂海芬:叔侄含冤十年,她为何未被追责?

一起震惊全国的冤案,十年后才水落石出——浙江的张氏叔侄冤案。

一个资深女刑侦队长聂海芬,这位曾立过功、办过无数案件的“女神探”,在这个案件中却误导侦查方向,导致两名无辜者承受十年牢狱之灾。而她本人却在真相大白后仍未被追究责任,甚至还获得了晋升培训的机会。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冤假错案之下,她可以“无懈可击”地继续她的职业生涯?而这样的“无懈可击”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场冤案的起因

事情发生在2003年5月,一个从安徽来到杭州的年轻女孩王某不幸遇害。杭州警方迅速展开调查,最终将罪名指向了送王某来杭州的张高平和侄子张辉。在严厉的审讯压力和“手段”下,张氏叔侄被迫认罪。

他们的口供中却充满漏洞,既无物证支持,也未发现任何直接的证据指向两人有罪。尽管如此,案件在当时还是被定了罪。张高平死缓,张辉有期徒刑15年,两人不得不含冤入狱。

聂海芬的“无懈可击”

身为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六大队队长,聂海芬在这起案件中带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没有寻找第三方证据,而是极力拼凑张氏叔侄有罪的“证据链”。

侦查员花了大量时间查阅水文资料,以核实嫌疑人供词中的“水流声”是否存在;为了解释体内无性侵痕迹的矛盾,询问法医是否因为冲洗过而检测不到。

这种执意在嫌疑人自述中寻找“合理解释”的思路,令人质疑其破案动机是否是为了真相,还是单纯为了定案。

十年牢狱之后的平反

张高平坚持不认罪、拒绝改造,甚至宁愿死在监狱里,也不愿低头。这份坚定的信念终于引起了石河子监狱一位检察官张飙的注意。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申诉终于见效,2013年3月26日,浙江高院宣判两人无罪,当时的副院长向两人鞠躬道歉。

十年冤屈,换来了221万余元的国家赔偿,但这个数字并不能抚平他们在牢狱中的折磨和家庭破碎的伤痛。

冤案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张氏叔侄被判无罪释放后,社会各界对聂海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案件的“操刀人”不仅没有被追责,反而在2015年还参加了晋升培训。

在案件出现明显的物证矛盾时,她本有机会重新审视,却选择视而不见,继续推动案件向“有罪”方向发展。

这究竟是破案心切的“疏忽”,还是根本的职业判断失误?一名经验丰富的刑侦队长,在案件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为何会执意将无辜之人判罪?

聂海芬应否承担责任?

“无懈可击”的办案能力掩盖了案件背后的种种不公。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是,为何司法系统对她的“疏漏”似乎网开一面?有人认为,聂海芬身为“请来的外援”,对案件只是提供侦查支援,不必承担一线侦查人员的责任。

但更多人认为,聂海芬作为案件的“把关人”,她的每一个判断都直接影响着案件的走向,理应为最终的冤案负责。案件在侦破过程中本就存在诸多疑点,聂海芬不仅没有发现,反而在疏忽和偏见中“一路到底”,这不禁让人质疑她的职业素养和正义心。

反思:如何避免下一场冤案?

冤案的平反让人庆幸,但也让人反思——如果刑侦办案本身没有建立在客观证据和理性分析之上,盲目依赖口供、“带着结果去破案”,必然会导致更多冤屈产生。

正如聂海芬的座右铭“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所言,若是为达成前半句而忽视了后半句,最终不仅会有更多无辜者受害,也会让真正的罪犯逃之夭夭。法律的天平,应该如何才能平衡?而类似的刑侦“急功近利”现象,是否还在某些角落悄然发生?

张氏叔侄的遭遇不仅提醒我们公检法系统的重要性,更警示每一个人: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偏见和疏忽的“聂海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