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站 > 杂谈 > 正文

​龙年说龙,龙文化的内涵、特质、表达形式和影响力及对世界的贡献

2025-06-22 22:41 来源:网络 点击:78

龙年说龙,龙文化的内涵、特质、表达形式和影响力及对世界的贡献

#精品长文创作季#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肇启于“龙”。龙的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基本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还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启迪着我们的心智。

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考古研究及史料考证,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印证了伏羲、女娲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龙的形成并非异想天开,特别是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各类彩陶绘制的精美鱼、蛙、蛇形图案中,我们依稀辨清了“龙”的最早雏形,也从“爻辞八卦”中看到了“龙”最初的面目。

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宝库中最令人神往的是龙的神秘历史、龙的旖旎文化、龙的瑰丽艺术、龙的多彩民俗、龙的奇异形象,赢得世人无限景仰与不懈探索。

一、龙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龙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是谁最早创造了龙文化?龙文化有什么内涵和特质?考古挖掘和历史研究多次表明,龙文化是始祖文化,在华夏童年时期,伏羲始创八卦,开天明道,肇启文明,创立了中华远古时代的文化,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标记,引领着华夏氏族部落摆脱蛮荒愚昧,一步步走向了文明的征程。

根据考古研究和史料考证,龙文化产生的源头在黄河流域,伏羲、女娲、轩辕黄帝及其部落首创了龙文化,伏羲文化就是龙文化的根,就是龙文化产生的源头。

1.原始图腾,龙首蛇身:龙的雏形是远古部落的图腾,开天辟地创造万物之主,都被塑造为龙的形象。早在黄帝时期,人们就把龙与祖先传说联系在了一起。作为天地万物始祖的盘古,其形象就是“龙首蛇身”。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徐整所著《五运历年纪》中大麦地发现华夏岩画第一“神龙”时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眼为昼,闭目为夜。”可见盘古“龙首蛇身”之说源远流长。

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皋陶谟》:“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司马迁《史记•三皇本纪》载,远古“三皇”都是“龙种”、“龙身”。太皞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足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女娲氏和伏羲氏,都是人面龙身或蛇神。伏羲氏又从“龙马背”上的“河图”中取像,绘制出了先天“八卦”的图样,开启了华夏文化的发展史,于是“龙、马”自然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志与精神象征。此后,《史记•天官书》记载“轩辕,黄龙体”。祝融、共工都是“人面蛇身”。祝融之子鼓也是“人面而龙身”。

据历史考古和史料记载,伏羲因人面龙体,女娲人首蛇身,因而以“龙”作为宫号,以蛇的出入蛰伏为物候,该部落因此产生了龙的图腾雏形。龙起源于伏羲,由此完成了华夏民族统一的标志,成为部落联盟共同尊崇的徽帜,所以伏羲被后世尊称为“人龙”,其部落被称为“龙师”。

2.上古神话,原创思维: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外,最有名的是有关伏羲、女娲创立八卦、黄土捏人、女娲补天、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等等神话传说,它们都是华夏先民原典性“像思维”的产物,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童年的整体思维、逻辑推理、艺术表达及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伏羲、女娲代表着8000年原始社会的最早期的中国远古文化,而作为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真正远古时代人们的心目中,伏羲和女娲都是巨大的龙蛇。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记载:“遂人氏的时代,诞生出了伏羲,人的头,蛇的身子。”又载:“女娲氏承袭了伏羲的制度,也是蛇的身子人的头。”据郭璞转注的《山海经》记载:“女娲是古代的神女而称帝,她是人的脸而蛇的身子,一天当中有七十次变化。”

中国最大的神物--龙,就是蛇的图腾化。最早的龙就是有角的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甲骨文中所见的“龙”字都是如此。原始人对于他们的图腾是极端崇拜的,所以在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是龙蛇或者龙蛇的后裔。《路史•后记》注引《宝椟记》载:“天帝的女儿在华胥之渊游玩,感蛇形而怀孕;经过十二年的时间生下了庖伏羲。”

二、龙的形象,民族之魂----

进入新千年时,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西方中心论”者,对“中华起源说”,对“中华龙文化”的无端批判,将“龙”的象征赋予一个不变的对象,设定为一个人格化的权威偶像,然后对其做不着边际、没有余地的讨伐,它背后参照的文化背景显然是西方的,其目的是推定确立“中国外来说”,否定龙的历史渊源、文化肇端。

众所周知,现代化的追求作为世纪之梦,它的铿锵脚步在中国历史的隧道中已经回响了百年,因此也成为百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本母题。悬浮于现实之上的思想文化冲突,中学与西学、文言与白话、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构成了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思想史上的独特现象。

中国要走向世界,理所当然地要使中国的文化也走向世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理所当然地必须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每一个有识之士共同的信念,这是当代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逻辑必然。

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在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布帛画、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有的身躯粗壮,长吻平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在龙的形成发展历程中,这些龙属于“前龙”阶段,也就是说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都有较大差异。

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如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龙虎铜尊”上龙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时,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尾和躯体等部分,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脚步,龙的形象渐趋完善,成为一个集合的“中和之美”的形象。

龙既是一个人文概念,又是一个地域概念,是华夏先民意识形态、精神活动的产物,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是远古文化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伏羲是龙是化身,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就是龙文化。中华民族跌宕千年绵延万古,这正是基于华夏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奥秘所在。如今,龙的形象被时代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开放的风貌和美好的形象,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个成员,是中华民族融合与凝聚、团结与统一、自强与不息的象征。

三、龙文化有什么内涵和特质?

龙文化内涵丰富,从性质和内涵来看,龙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宗教龙是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以维护统治。艺术龙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绘画、舞蹈、神话传说、竞技活动等方式表现龙。

1.悠久性。中华龙崇拜历史在世界上最为久远。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的龙形象是在1994年发掘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发现的,这一遗址中有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在新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众多的龙形象。

2延续性。从考古发现中可推测,中华龙的起源至少在8000年以上。龙文化在中国历久不衰,历朝历代延续不断,可以说是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

3、多样性中华龙文化丰富多样。龙的形象变化多样,中国各朝代的龙形象均有所不同。各地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也各不相同,龙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祭龙仪式纷繁复杂。

4.普遍性。中国大多数民族都崇拜龙,有龙抬头节习俗,带有“龙”字的地名、物名、人名遍布全国各地,龙也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

5.整合性。自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这使各地区、各民族本来不同的龙文化得到整合。中华龙文化经过整合,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从多姿多彩的龙文化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华民族有哪些精神追求。

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精神。龙文化历久不衰,与古代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分不开。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完成的。观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可看出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

2.综合精神。龙的形象是古代先民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美。比如,唐宋时期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增加了龙的权威感。

3.包容精神。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分不开。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人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包容与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龙王,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4.进取精神。从古代中国人描述的龙形象来看,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这些都是古代龙开拓进取精神的表现。

5.独立精神。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不附属于任何一种宗教。

龙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谱系中堪称“元典性”文化,由此源头流出的,经多地域、多族群文化的碰撞、交融,也经历朝历代吸纳、糅和与生发,并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以“道”为最高追求的精神性中国传统文化,可称之为“大道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和国家的独特文化现象。

四、龙文化的表达形式有哪些?

龙文化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龙舟赛,龙图画、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等是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

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遍布中华大地的龙文化资源极其丰赡、弥足珍贵,或以物质的形式,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据、道德基石和价值导向,成为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围绕“中华龙”,从远古至今,龙的神话传说最为动人心魄,同时衍生、引伸、创造了诸多形式的龙文化:龙的诗歌、龙的散文、龙的小说、龙的词赋、龙的曲艺等文学样式;龙的书法、绘画、音乐、工艺、歌舞、影视等艺术样式;龙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丧祭祀等民族风俗礼仪,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龙博大的、多元的、系统的文化内容,并且与各种文化现象相结合,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宏构基石。

龙的形象深入到了中国社会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龙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龙的诗词曲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中最为光彩夺目。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其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在诗人的另一组诗《九歌》中,诗人将民间祀神的巫歌进行了艺术加工,注入自己炽热的情感,使诗句充满了奇幻瑰丽的浪漫色彩和摄人魅力。诗中描写的仙人大都有驾龙的神车,因而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

汉以后,赋体流行。由于得到汉代帝王特别是汉武帝的倡导,赋体发展得很快,但同时内容与风格上却变得绮丽空虚、百般铺陈,成了歌功颂德的文体。汉及汉之后瑞符之说大行,而瑞符又以龙为最,于是龙成了赋歌咏的主要题材。唐宋时期的赋中也不时出现所谓的“龙赋”,但大都空洞无物,有的纯粹是一种阿谀,艺术上也无大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大手笔的龙赋别有一番气象,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尽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之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宋王安石作《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在古代七言与五言诗歌中,直接咏龙的不多见。《全唐诗》仅录唐初李硚一首:“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超。”北宋韩崎也有咏龙诗一首:“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配乾虽有象,作解本无形。浃物周寰宇,遗功在沓冥。丹青如可状,试下叶公庭。”这类龙诗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一些描写与“龙”有关的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诗,由于作者有细致的观察,显得生动、真实、细腻,有较高的艺术性。

如宋欧阳修的《百子坑赛龙诗》,主要写民间祈雨,诗人先写降雨情形,然后写祈雨得验、农民万分欢欣的场面:“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野巫醉饱庙门合,狼籍乌鸟争残余。”场景活灵活现。再如陆游的《龙挂》诗:“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气势雄。黑云崔鬼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或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龙卷风那种令人惊悸的气势和破坏力跃然纸上。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重要角色。中国小说源于“志怪”与传奇,而志怪传奇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渊源的关系,因此神话中的龙也就进了小说。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

明代神魔小说兴盛,小说对龙的描写及其情节多掺加了佛、道的内容,其中的龙往往是作者谴责、戏谑、嘲讽的对象。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咤闹海》《西游记》中的“魏征斩泾河老龙”“孙悟空龙宫索要如意金箍棒”等。

清代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强烈,出现了《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以神魔为角色的小说急剧衰落。龙遭到冷落,只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十余篇与龙有关。然多为掇拾乡间市井之语,加以艺术加工,因蒲氏文笔精练生动,描写神韵盎然,也十分精彩。

龙文化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戏曲创作中,直接以龙为角色、以龙的故事为情节的并不多,仅有《柳毅传书》《张生煮海》和据《西游记》改编的《陈塘关》《绝龙岭》《钓鱼船》等数出。但以龙为名的戏目却不少,如《锁五龙》《困龙床》《龙虎斗》《打龙袍》《双龙会》《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这类戏曲中所以有龙字,是因为戏中的主角是有龙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属。戏曲中不少名词术语行话与龙有关,如龙套、九龙口、合龙、二龙出水、二龙戏珠、小龙吟、回龙等。京剧的脸谱有龙纹的成份,京剧的服装(俗称行头)更离不开龙纹。

五、龙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孕育的酵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各种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无不有着龙的影子、无不体现龙的风格、无不包含龙的精神,从“动物”而成为图腾--由图腾而变为神--人龙互变互映,这种特殊的变化过程,就是龙的神性与人文性的双重体现。

龙,使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始祖。华夏民族,因为龙的产生而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认同。

龙,使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文化体系。中国是一个原始文化体系最为庞大和丰富的国家,同时还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人类起源的连续性文化证据和拥有多个原始文化起源中心的国度。龙及其龙文化在此起到了一种持续性、牢固性、持久性的维系作用,如果把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龙文化便是这棵大树深植在地下的根系,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华盖如冠,是因为有深植于地下的根系为它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和水份。

龙,使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宗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一体,龙文化发挥着一种兼容并蓄、多元一统的纽带作用、桥梁作用和凝聚作用。以龙文化为肇端,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文化汇聚融合,交相辉映,成就了极多元又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架构和体系,确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致走向,以后的历朝历代不断地增添新质,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格外厚实。

龙,承载了推动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愿望。龙文化是一个凝结着中华文化精神,从而魅力无穷,具有广阔开放的胸襟,从而创新创造的系统,是可以涵纳、融合、兼容、包容、综合、化合各种文明的全色彩象征,也是一种包括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在内的全时态象征。龙的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文化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和平依然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六、龙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特殊贡献

龙作为一种具有东方文化意味的特殊现象,不仅吸引了各个国家或地区探求的目光,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1.龙为世界开太平。龙的“融合”的特质,具有普世价值。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种文明不同的特质,扬弃不合时宜,形成多样化的文明体系。和谐、和平不仅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境界,也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终极目标。

2.龙能造福众生。“福生”具有永恒的、根本的性质。对人类而言,不论何种行为,何种活动,其根本目的是福生,是创造幸福。福生价值观,对世界文明冲突、利益纷争、政治争议都有消解的作用及意义,始终感召着世界各国谋求共同的福祉。

3.龙具人类优长。龙的奋发进取不断创造的精神内涵,昭示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以“天下为公”的情怀,共同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4.龙有普世理想。“和合”是龙的精髓,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仅应该保持,而且应善加利用。只有对各种文化表现出宽容,全球的和平共存才可能得以实现。

看中国的地理版图,恰似一条昂首摆尾、奔腾翔飞的巨龙。龙头昂首朝东,龙尾在西,雄壮地腾跃在地球之上。蜿蜒起伏在龙身之上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森林草地、城市乡村,似片片龙鳞,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气势浩然的龙之象。故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看长江、黄河,也似龙。一龙在南,一龙在北,流淌在中华腹地,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共同滋养和哺育着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黄河尤其犹有龙之具象,恰似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激越流淌在中国西北大地,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厚的黄河文化,因此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看长城,状如龙形,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延数万里,以其磅礴之势被列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的丰碑。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宫,蕴含龙韵,它堪称无与伦比的人类古代建筑杰作、宫殿建筑典范,蕴涵着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传统文化特质,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其建筑艺术都蕴含着龙的至高无上、威严无比的神韵。

中华山川、河流、建筑,龙之景观意象,无处不在。在中华大地,看山是“龙”,看水是“龙”,看建筑是“龙”,炎黄子孙更自豪被称之为龙的传人。中华大地处处荡漾着龙的韵味、龙的气息,也表征着龙的精、气、神。

龙,是中华民族团结与统一、智慧与力量、发展与进步的象征,这一“中国元素”和“精神元典”,超越国界、种族、文化及其一切,令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人们为之仰望、为之惊羡、为之崇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龙自产生之日起,就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与进步,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一脉相承。龙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发展和进步的象征、团结和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凝结。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顺祝各位龙年吉祥,新春大吉,阖家幸福,万事胜意!)